close

評鑑大學教學成效:工商業雇主最愛誰?

  2008.9 15 文/劉義周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游清鑫  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主任

  蔡佳泓  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莊文忠  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教學是大學的重要功能,大學的評鑑理應要有教學成效的評鑑。這一點應該很少有異議,不過教學成效如何評鑑,各界並無共識。

各大學中都有個別課程的教學評鑑,但鮮有學校整體教學成效的評鑑。近年來坊間出現的「企業的最愛」調查結 果,常被拿來作類似大學教學成效的評比。這類調查有些不常被檢視的瑕疵,例如:訪問成功樣本通常不大;沒有選擇訪問的對象,誰在填問卷完全操諸在人;評比 的對象通常涵蓋受訪者公司中所有的同仁,無分新舊;調查題目不多等。上述瑕疵若未改進,這些調查有如大學的聲望調查而非大學教學成效評鑑。

企業界如何評量職場新鮮人
評鑑中心展開研究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為了發展合理有效的大學教學效果評鑑方法,於本(97)年度委託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 心,執行了一項對工商界管理人的焦點團體訪問,目的是希望了解他們如何評量職場新鮮人。具體的作法是邀請工商界中人力資源與管理部門主管人員到政大參與焦 點團體訪談。受邀者共14人,包括公司負責人、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營業部門、資訊部門的主管等。這14人分成兩組分別進行焦點團體訪問。

研究小組提出的訪談題綱有三個重點:1.工商界雇用大學畢業生的考量因素;2.評估大學畢業生從學校到職場 的適應情形;3.參與者對研究小組事前邀請專家學者提出的評量職場新人的各項指標之意見。(註1)本文利用焦點團體訪問所得的資訊,歸納出我們認為評鑑大 學教學成效的合理方法。

企業選校與否 無定論

工商界用人如果選校,表示看中該校的教學成效。那他們「選校不選校」?有兩種說法。其一,肯定說:重視畢業 生的實力與專業能力者,會選國立大學畢業生;重視工作崗位上的穩定性者,偏愛私立學校畢業生;有些業者會偏愛私校學生在畢業前的實習經驗;有些會參考申請 者的學長、學姐在工作崗位上的工作表現。

其二,否定說:這種看法以專業考量為主,認為用人要看工作需求,選系重於選校。他們重視的是新人與公司的相配程度。相配度愈高,融入公司的成本就愈低。

所以,企業選校不選校,並無定論。
  
校內學習應與職場接軌

業界人認為目前大學教育與職場的需求有很大落差。因此業界特別重視在職訓練以及畢業前企業和學校間的建教合作。細節包括:

其一,企業選才要求新人與公司要有高的契合度。公司利用新人的試用期間來檢視新人與公司期望的差距,並在此期間改進缺點、發掘新人的能力。

其二,參與者都認為學校應加強學生在校時期的實務訓練課程,以利學生適應職場。學校應在制度上,創造更多機會讓學生結合理論的學習與實務的應用。

評量大學畢業生職場表現的十項指標

研究小組在諮詢學者專家後,提出了評量大學畢業生在工商界職場表現的九項指標。焦點團體訪問的參與者大體認同這些指標的定義(以下以粗體呈現),但也提供了他們的看法。
1.
專業能力:具有工作上所需之專業知識,並能將理論應用於實務。除了本業知識之外,也應該具備相關的跨領域知識。
2.
執行能力:具有完成主管交付任務即解決問題的能力。除了妥善處理人、事、物之外,還需有掌握工作進度的能力。
3.
創新能力:具有創意、能靈活應變與接受挑戰。強調新構想需要讓非專業的相關人員也可以很清楚地了解。
4.
抗壓能力:具有良好的穩定度、耐操度及抗壓能力。要有「接受挫折的能力」。
5.
團隊精神:具有重視團隊合作的精神,與同事相處融洽,彼此配合。不能太過自我中心,要能和別人一起把工作完成。
6.
溝通協調:包括具有良好的溝通技巧,能化解人際衝突的能力等之整體表現。對內與同事、上司有良好的互動,對外則與廠商、顧客可以有很好的溝通。除能化解人際衝突外,也要能解決問題。
7.
工作態度:具有忠於職守的敬業精神。除了「忠於職守」外,還要「具進取心」、「不計較」。
8.
國際觀:包括具有國際觀、了解國內外產業環境及發展趨勢以及外語能力等之整體表現。除了外國語文讀、說、寫的能力之外,還能主動吸收國外資訊,並且利用外語能力建立國外管道。
9.
領導潛力:具有成為公司領導幹部的潛在能力。有企圖心,積極主動,希望有所表現。

在上列九項之外,受訪者建議加入第十項,語文能力。

10. 語文能力:運用本國與外國語文(特別是英文)表達的精確與純熟程度。

合理可行的大學教學績效評鑑方法

如果大家接受以雇主對其雇用之大學畢業生的評價,做為評鑑大學教學成效的一個方法,我們建議慎重考慮以下作為:

調查雇主的方法可能還是目前最可行的辦法。
評量的指標要多元,並且要定義清晰。業界用人的考量不一,多元的評量指標因此是必要的。在工商界我們強烈建議上述的十項指標;在其他領域則須因領域特性而另做設計。
評鑑結果的發表也應該分領域以凸顯學校教學特色。分項目排名也可以凸顯學校表現的差異。
評量樣本的量要夠大,以避免分類分群後,觀察值太少。前述兩項多元處理的作法只有靠大樣本才有意義。
評量對象要有所選擇。若不分新舊畢業生,則評鑑將淪為大學聲望調查。評量近兩年畢業生則因畢業生服兵役、就讀研究所等,會使樣本有偏。以最近五年大學畢業者為評量對象,應該是個合適的選擇。
評鑑的結果擇優公布,以使學校了解自己的長處,促進良性發展。

即便如此,我們仍注意到教學成效的評鑑還是有其限制,包括:其一,以調查的方法進行評鑑的最大限制來自業界的配合程度有限。對業界沒有直接利益的調查,不易得到協助。這可能需要當局用一定時間建立評鑑的公信力後,才可以顯著改善。

其二,某校畢業學生獲得好評,可能是入學學生平均素質較高,與學校教學沒有必然關係。又,獲得好評者也有可能是因為畢業後的自我學習或在職訓練所致,不是學校教育的直接效果。

至於其他較次要的影響,也需要評鑑者多面考量。

1
本研究諮詢的專家學者包括徐木蘭教授(世新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黃秉德教授(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系教授)、賴錦豐主任委員(勞工保險監理委員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權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